<
m2n4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血淬中华 > 第4章
    大概是好事多磨,二人又一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翁同龢今晚在军机轮值,并未回府。冯华二人只得留下拜帖,并再三拜托门房管事,然后怏怏而回。

    漫步来到大街上,李九杲先抬头看了看天色,然后问冯华道:“大哥,时辰还早,咱们现在就回去吗?”

    这次京师之行,冯华从一开始就非常的低调:他知道义勇军只不过刚刚站稳脚跟,并没有绝对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什么。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必定会引起各方政治势力的激烈较量,因此义勇军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既要避免卷入到这些争执之中,又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矛盾左右逢源,为自己争得最大的利益。

    静静的沉思了一会儿,冯华向李九杲说道:“四弟,择日不如撞日,咱们也别浪费了这个晚上,不如就改道去孙毓汶的府邸。”

    虽然二人对这个避战主和、苟且求安的军机大臣、兵部尚书都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由于孙毓汶毕竟在名义上还是他们的顶头上司,而且他为人乖巧圆滑,行事好揣摩慈禧心理,与大太监李莲英交往甚密并结拜金兰,以后还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因此冯华和李九杲本也有拜访他的计划。另外,他们也都清楚只有进一步增强义勇军在后党心目中的好感,才能让义勇军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便利。现在,既然翁同龢不在府中,那么去拜会一下孙毓汶也不错。

    孙毓汶用过晚饭,并没有向往常那样去书房看书,而是一边喝着今年新下来的明前西湖龙井,一边又回想起白天军机议事的争论:翁同龢、李鸿藻这两个冥顽不化的老家伙,仗着有皇上的支持,不论什么时候都与我对着干。他们怎么就不明白,大清现在还是老佛爷说了算,皇上就是再不甘心,最终不是还得按照老佛爷的意思在《马关条约》的文本上签字盖印吗?

    正当他还在为白天廷辩的胜利而心满意得之际,下人忽然来报:“临榆镇总兵冯华求见”。

    听到禀报,孙毓汶不由得一下子愣住了,这个冯华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今天下午,他已经从兵部轮值司员那里知道临榆镇总兵冯华偕同副将李九杲到达了京师。不过,从公事上讲,冯华他们既然已去过兵部报到,那么只需等待传唤就可以了;另外,从感情上讲,这冯华也算是刘坤一和吴大澂的人。而刘坤一、吴大澂与翁同龢过往密切,私交甚好,翁同龢在军机议事时也没少替冯华说好话,他怎么会绕过翁某人来拜访我呢?孙毓汶正在奇怪,却忽然想起翁同龢今晚在军机轮值,心下不禁有些明白。

    手捻胡须冷然一笑,又看了看拜帖和下面的那张礼单,孙毓汶心里想道:“也罢,不管他此来有何目的,既然来了就听听他说些什么,摸摸底也好。”

    孙毓汶的府邸非常气派,只从那间会客厅摆设的桌椅条案、瓷器古玩以及西洋自鸣钟等就可以看得出它的豪华与奢侈。厅内八支儿臂粗的蜡炬,把大厅映照得如同白昼,迎面的窗棂上挂着四扇晶莹夺目的串珠帘,映着那晃动的烛光,习习生辉。厅中桌几上的那些奇石异草冯华他们更是前所未见,根本就叫不上来名字。

    见孙毓汶起身迎接,冯华和李九杲连忙躬身施礼,恭恭敬敬地说了声:“临榆镇总兵冯华、副将李九杲拜见中堂大人!”

    “不敢当,不敢当!二位大人快快请起。你们在辽东三战三捷、光复析木城,扬我大清国威,乃是抗倭之英雄、国家之栋梁,老夫亦渴望见你们久已。”孙毓汶满脸笑容,十分热切地说道。

    孙毓汶对二人竟然如此热情,冯华和李九杲都不禁大感意外,一时间也有些搞不清楚这个老狐狸到底是何想法。

    待宾主双方坐定,孙毓汶关切地问道:“二位将军是几时到的京城?”

    冯华据实答道:“回中堂大人,末将是今日午后进的朝阳门,安排好住处后已去过兵部报到。”

    孙毓汶抚着颌下的胡须,故作惊异地回答:“啊!二位将军已经去过兵部了吗?这两天皇上龙体欠安,军机处的事情又太多,老夫也没顾得上往兵部大堂跑,到让二位将军白跑了一趟。明日,我就去兵部处理一下,争取尽快安排你们觐见皇上。”

    原来按照惯例外省武官来京觐见要在十天之内由兵部尚书填写绿头签,在第十五天上才由部院首长带入朝房等候引见。自雍正年间设军机处之后兵部其实已无实权,况且孙毓汶是军机大臣兼任兵部尚书,每日里都要在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兵部更是早已是形同虚设,负责外省武官来京觐见倒成了几项主要工作之一。

    没等冯华二人说话,他又再次问道:“不知二位将军目前下榻在何处啊?”

    “受岘帅(刘坤一,字岘庄)关照爱护,冯华来京后暂时住在礼士胡同岘帅的一处别院之中。”冯华据实回答。

    孙毓汶频频点头说道:“当前国势衰微、内忧外患,全靠岘帅与冯将军力挽狂澜,才让朝廷留有一丝体面。皇上可是日夜盼望冯将军从前线归来啊!”

    “大人如此说,实在让末将汗颜,这次来京城还有很多地方要仰仗大人予以提携照顾。前番只因辽东战事初定,倭奴桂太郎仍盘踞海城,一时间无法分身,未想却让皇上垂悬,冯华诚惶诚恐。”冯华恭谨地说道。

    “好说,好说!冯将军年轻有为,将来必定会前途无量。”孙毓汶嘴上应酬着,心中却不无得意地想道:这冯华倒还知趣,也知道来走我的门路。

    为了这次京师之行,冯华可以说费尽了心思。他知道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夹缝之中,他必须妥善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绝对不能在此刻表现出任何明显的倾向来,否则将很可能给义勇军的事业带来灭顶之灾。此次拜访孙毓汶,他就是为了要联络一下感情,不给人留下一面倒的印象,尽量避免后党对义勇军的猜疑。

    三个人谈话的气氛异常轻松融洽,厅中不时地传来几人的笑声,如果被不明内情的人看到,很难相信他们只是第一次见面。在又谈了一些辽东战事和京城风物之类的话题后,二人遂起身告辞。

    送走冯华和李九杲,孙毓汶拆开礼单的封口,一张面额五千两的全国著名票号——“日升昌”的银票露了出来。看着银票上的数字,孙毓汶不禁又是一愣:这冯华出手还真大方呀!

    要知道,清初文官正一品大员的年俸银和柴薪银加在一起也不过360两,另有禄米180斛,外加部分蔬菜烛炭银和灯红纸张银,没有一个官员能够靠它维持生活。雍正、乾隆年间,各级官员的俸薪银翻了一番,同时为了避免官员贪污,另加了一项养廉银。虽然这笔养廉银远远超过正俸,但那些不合法收入仍然成为大小官员的主要经济来源,孙毓汶当然也不会例外。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还真是没错。冯华的主动拜访、谦恭谨慎以及一份儿重礼立刻就让孙毓汶改变了对他的一些看法:本以为这个冯华在辽东叱咤风云,也是个眼高于顶、脾气又臭又硬的人,谁知一见却还颇通世事、很知道些眉高眼低。‘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底下又有几个人真的可以免俗。看来,这个冯华到是可以拉拢一下!不过,‘人心隔肚皮’还是应该再试探一番为好。

    想到这里,孙毓汶的脸上禁不住露出了一丝不可捉摸的笑容。

    5月2日清晨,宣武门外的米市胡同南海会馆内,十三个别院尤自灯火通明。为了做好今日去都察院上书的准备,康有为、梁启超和粤省的举子们几乎彻夜未眠。

    此时,在北跨院“七树堂”的“汗漫舫”内,连续伏案书写了一昼两夜的康有为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一万八千余言的《上皇帝书》终于完成了。他先挺了挺已经僵硬的腰身,又活动了一下有些酸痛的手指,然后站起身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长久压抑在胸中的那股郁闷之气,终于随着万言书的完成痛快淋漓地释放了出来。

    看看天色已经大亮,康有为推开窗扇,一股清凉的晨风扑面而来。心神不禁为之一振,康有为的心情再次激荡起来:社稷安危,全在今日一举,如能以此激励天下,吾虽死无憾……

    虽然一路上舟车劳顿,身体都十分的疲乏,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冯华、李九杲以及贺菱、龚芳却都早早地就起来了。在刘三儿的精心安排下,几个人吃了一顿异常丰盛的早餐。豆汁、豆腐脑、麻酱烧饼、肉末烧饼、银丝卷、羊眼儿包子和小窝头等一色京味儿小吃,让每个人都赞不绝口,全都吃了个肚皮鼓鼓、畅快淋漓。

    早餐过后,由于暂时无事可作,再加上贺菱和龚芳一再要求,而且冯华也希望看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公车上书”(汉朝用公车接送被征举的士子,后来人们就以“公车”作为举人进京应考的代称)是否还会在今日发生,因此冯华决定今天就带着几个人在京城里转转。不过为了方便起见,贺菱和龚芳还是改成了男装。

    出了大门,坐上刘三儿安排好的马车,心里已经像长了草的贺菱迫不及待地问道:“冯大哥,咱们先去什么地方呀?”

    神秘地笑了笑,冯华答道:“咱们先去皇城的正门‘天安门’附近看看,那里应该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天安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承天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其名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被视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之首地。